地址: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爱格豪路19号中汽零大厦3楼330室
1242年,诺夫哥罗德大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楚德湖的冰面上打败了条顿骑士团。1938年,苏联导演谢尔盖·爱森斯坦拍摄了同名电影。这部电影在二战期间名声大噪,因为精心打造、高度艺术加工而深入人心。条顿骑士团俨然被视为纳粹德国军队的前身,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被视为俄罗斯历史上第一位民族英雄,出现在军事勋章上。由于这位王公未曾留下画像,电影演员的形象便铸造在勋章上。爱森斯坦向后世证明,只要电影拍得够成功,就可以发明历史,甚至一度取代真实的历史。
然而,成书于13-15世纪的《普斯科夫编年史》《利沃尼亚韵律编年史》对这件事有不同的记载。1983年,英国史学家约翰·芬奈尔(John Fennell)在《中世纪俄罗斯的危机:1200-1304》(The Crisis of Medieval Russia 1200-1304)里质疑了楚德湖之战的战果和参与者。2013年,德国史学家曼弗雷德·希尔德迈尔(Manfred Hildermeier)在《俄国史:从中世纪到十月革命》(Geschichte Russlands: Vom Mittelalter bis zur Oktoberrevolution)梳理了俄罗斯王公与蒙古统治者的深度合作关系。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蒙古西征中发挥的作用,苏联历史学家古米廖夫的《古代罗斯与大草原》(Древняя Русь и Великая степь)和当代的俄语论文可以佐证。
通过对各国材料的分析,可以看出,人们出于不同的需要来书写历史,他们的说法互相矛盾,而真相就在矛盾之间浮出水面。
早在入侵中欧之前,蒙古大军就已经在罗斯建立了稳固统治。1233年,蒙古开始第二次西征,相继攻陷梁赞、莫斯科、弗拉基米尔,1238年3月底,除诺夫哥罗德之外,罗斯北部公国全部陷落。在距诺夫哥罗德100多英里时,蒙古大军突然放弃掠夺,掉头往南奔去,攻陷基辅。5年后,教皇的使节乔万尼·柏朗嘉宾(Giovanni da Pian del Carpine)在途经基辅时,目睹了“尸骨遍野的景象”。
希尔德迈尔在《俄国史》里提出疑问:蒙古肆虐了基辅罗斯所有的城邦,为何单单放过诺夫哥罗德?
蒙古放过诺夫哥罗德,是因为王公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已经与他的父亲一同臣服,愿意充当其代理人。
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原名亚历山大·雅俄罗斯拉维奇(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1221-1263),是雅俄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Ярослав Ⅱ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1190-1246)之子,其伯父尤里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Юрий–Ⅱ Всеволодович,1180-1238)是基辅罗斯的统治者。伯父与蒙古作战阵亡,而亚历山大与其父雅俄罗斯拉夫早早被蒙古收买,立为政治傀儡,执掌全罗斯。1246年,其父卷入蒙古的权力斗争,被乃马真后毒死于哈拉和林。
苏联史学家列夫·古米廖夫(Лев Гумилёв,1912-1992)抛出一个惊人的观点——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拔都的养子。据他所说,1246年雅俄罗斯拉夫二世被毒死后,拔都曾用养父的身份向亚历山大写信。随后,“亚历山大来到拔都的部落,与他的儿子萨尔塔克结为兄弟,因此他成为了可汗的养子,并将鞑靼军团与经验丰富的那颜(蒙古军官)带到了俄罗斯。1252年,金帐汗国协助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统领全俄罗斯”。
早在蒙古大军到来之前,诺夫哥罗德周边的关系就十分紧张。西南方向的普斯科夫公国,其王公雅俄罗斯拉夫·弗拉基米罗维奇(Ярослав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1245)与亚历山大之父雅俄罗斯拉夫二世·弗谢沃洛多维奇的关系长期不睦,与邻国的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1233年,亚历山大之父派兵赶走了普斯科夫大公,设置“总督”统治此地。普斯科夫大公流亡到利沃尼亚,请求军事援助。作为交换,多尔帕特主教要求他与利沃尼亚建立封臣关系,但允许普斯科夫保留东正教信仰。1240年9月16日,条顿骑士团攻陷普斯科夫,打败亚历山大父子派驻的军队,杀死“总督”加夫里拉·戈里斯拉维奇(Гаврила Гориславич)。
在电影里,德国的条顿骑士团以十字军东征的名义侵略俄罗斯,首先占领了普斯科夫,烧死“总督”,屠杀所有不愿改信天主教的居民,强迫婴儿受洗。德国人的首领是安德烈亚斯·冯·维尔芬(Andreas von Velven)——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团长,精神领袖是多尔帕特(塔尔图)主教赫尔曼一世·布克斯托芬(Hermann I. von Buxthoeven)。多尔帕特主教野心勃勃,大封伪官伪将,把团长封为“全俄罗斯大公”,把其他两名骑士团首领封为“普斯科夫大公”和“诺夫哥罗德大公”,摆出了要吞并全俄罗斯的架势。
然而,历史上德国人的野心仅限于把普斯科夫王公变成利沃尼亚的封臣,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吞并全俄罗斯。因为,如今的俄罗斯是蒙古人的天下,俄罗斯王公都是拔都的封臣。亚历山大父子安插的“总督”也没有被蓄意烧死,而是死于乱军之中。
1240年7月,亚历山大获得了“涅夫斯基”称号——在涅瓦河上击败了瑞典人,夺取了新领土。但是,他的胜利带来了与欧洲的关系恶化,两个月后又失去了普斯科夫领地,依赖外贸的诺夫哥罗德陷入了经济危机。在1240到1241年冬天,诺夫哥罗德人将亚历山大驱逐到城外的修道院。但是,几个月之后,诺夫哥罗德人又来到修道院请求亚历山大返回。有说法认为,德国人“占领”了沃赞和科波列,距离诺夫哥罗德只有30英里的时候,感到危机的诺夫哥罗德人才去求大公。但是,科波列要塞(Ледовое побоище)在涅瓦河口,距离诺夫哥罗德有250千米,沃赞更是远在如今的芬兰境内,怎么也威胁不到诺夫哥罗德。亚历山大重掌权柄,除了因为弄丢了刚征服的土地,还因为蒙古人施加压力,要求缴纳贡赋。由于条顿骑士团主力在欧洲抵御,普斯科夫防守空虚,利沃尼亚殖民地也是如此。这就为亚历山大的下一步行动提供了机会。
二、“冰湖之战”的线年,蒙古大军在欧洲长驱直入,南下巴尔干,忠于蒙古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也在北方发动进攻,于3月占领了科波列要塞,收复了普斯科夫。根据俄国人的说法,对科波列和普斯科夫的攻击是“攻占堡垒的高级军事艺术的典例”。然而,仅有70名骑士阵亡,证实了防守空虚。至于“带路党”普斯科夫大公,亚历山大虽然恨之入骨,却不敢把他处死,因为他才是合法统治者。他被带到诺夫哥罗德软禁,于1245年死亡。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带兵入侵利沃尼亚,对如今的爱沙尼亚东南部多尔帕特主教辖区(Дерптское епископство)的楚德人(чуди)进行袭击,大肆劫掠。1242年4月上旬,他的先锋部队——由多马什·特维尔迪斯拉维奇(Домаш Твердиславич)率领,被多尔帕特主教领导下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和楚德人民兵击败。在收到情报后,他将其军队撤至楚德湖西岸。随后,楚德湖之战打响了。
这场“著名”的战斗发生在1242年4月5日,在楚德湖的冰面上进行,利沃尼亚一方是多尔帕特主教指挥下的利沃尼亚骑士团和爱沙尼亚民兵,还有丹麦骑士,俄罗斯一方是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公领导下的俄罗斯军队,还有来自金帐汗国的钦察人(кыпчаки)弓箭手,可能还有蒙古监军——那颜(军官,大人)。无论是《利沃尼亚韵律编年史》还是《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都记录,俄罗斯人的弓箭手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从战局来看,蒙古不仅提供了弓箭手,还决定了具体的打法。
亚历山大一改欧洲人常见的战术,将三分之二的兵力部署在侧翼,仅三分之一部署在中部。利沃尼亚一方以“楔子”的方式发起进攻,打败了俄罗斯人的先头部队,突破进中军,却被俄罗斯人的两翼部队包围,败下阵来。这一战术,与1241年利格尼茨战役里蒙古人的战术惊人的相似:蒙古人佯败,然后条顿骑士团突入中军,被包围并且打败。
在电影里,没有具体的战术,条顿骑士直接越过楚德湖向诺夫哥罗德城发动进攻,浩浩荡荡,一望无际,而诺夫哥罗德全城人齐上阵,抵御来犯之敌,冰面上杀声震天。条顿骑士团陷入人潮之中,慌忙逃窜,然后冰面开裂,纷纷落入水中。全片只有107分钟,而这场战役可谓是浓墨华彩,重中之重。如果算上俄罗斯人侦查敌情、条顿骑士团战前祷告和战后打扫战场的片段,那么半部片子都在讲这场战役。
《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认为有400至500名德国人死亡,50名德国人被俘虏,而楚德人民兵的死亡更是不计其数。与之相反,《利沃尼亚编年史》称,这场战斗规模很小,只有20名骑士被杀,6名骑士被俘虏。后来的《条顿骑士团编年史》(“Die jüngere Hochmeisterchronik”),是条顿骑士团的官方历史,编于15世纪下半叶,则宣称70名骑士团成员死亡。考虑到之前普斯科夫战役中有60人死亡,在“冰湖之战”里阵亡的条顿骑士人数应该最接近第三种说法。
电影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在“冰湖之战”后才去“解放”普斯科夫,还举行了盛大的入城仪式,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团长”安德烈亚斯·冯·维尔芬和多尔帕特主教赫尔曼一世·布克斯托芬都作为俘虏出现。实际上,两人都没有被俘虏,他们之间的关系也值得探究。电影里的大反派安德烈亚斯·冯·维尔芬,是侵略俄罗斯的头号战将,戴牛角头盔,身披重甲,有万夫不当之勇。在冰湖之战,压轴戏便是他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的马上比武。但是,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可能是一个懦夫,甚至是卑劣的阴谋家。他的前任迪特里希·冯·格鲁宁根(Dietrich von Grüningen)在1240年前往意大利参加教廷会议,而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的主要战斗力也被调去保卫欧洲本土,便将他任命为代理团长,掌管留下来为数不多的部队。俄罗斯人承认,冯·格鲁宁根没有参与楚德湖战役,但是却认为副团长冯·维尔芬指挥了战斗。成书于16世纪的《利沃尼亚编年史》则认为,冯·维尔芬也没有担任指挥,“宁可保持安全距离”。
能被证实指挥了楚德湖战役的,只有多尔帕特主教一人。他出生于1163年,当时已经79岁高龄,而他的对手亚历山大出生在1221年,只有21岁。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主教,明知兵力空虚,蒙古大军压境,为什么还敢“吞并”全俄罗斯,与年轻气盛的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大打出手?
多尔帕特主教死里逃生,在1248年去世,冯·维尔芬于同年重回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团长之位。史料证明,他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早在1240年就结识,双方曾缔结和平条约。1242年,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撕毁和约,夺回普斯科夫,纵兵劫掠利沃尼亚。事后,冯·维尔芬却没有记恨后者,也没有提为楚德湖战役的死难者报仇。《利沃尼亚编年史》的作者将原因归结为他“宅心仁厚,不忍杀戮”。但是,这无法解释他在1242年的楚德湖战役时拒绝指挥,而要“保持安全的距离”,因为保卫利沃尼亚是他的职责。
事实上,在他担任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代理团长的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已经尝过了权力的滋味,他与俄罗斯人缔结的和平条约,背后很可能是亚历山大父子的政治靠山——大汗拔都的授意。也许,他让对方了解到了利沃尼亚防守空虚,进而达成了某种协议。如果多尔帕特主教在楚德湖里阵亡或者失败,最大的受益者显然是冯·维尔芬。
虽然老主教直到6年后才去世,但在那之后,再也没有人能阻止冯·维尔芬的权力了。在之后的一段时间里,利沃尼亚成为他一人的天下。1253年,他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再次签订了和平协议,缓解了自1242年以来的紧张关系,他还与里加主教一起降服了立陶宛,主持了立陶宛大公及其夫人的受洗仪式。但是,他在这一年卸任返回家乡施蒂里亚(Štajerska),63岁那年去世。
冯·维尔芬被解职,并非偶然。由于金帐汗国在1252年爆发内乱,教皇英诺森四世在1253年宣布向蒙古发动十字军东征。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作为金帐汗国的臣属,与拔都之子萨尔塔克,金帐汗国的大将涅夫留伊(Неврей)等人并肩作战。冯·维尔芬先前便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关系密切,在楚德湖之战里按兵不动,在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再次与亚历山大·涅夫斯基签订和约。也许他的这些小动作,让神圣罗马帝国和条顿骑士团的高层起了疑心,才不得不卸任,默默无闻地度过接下来的岁月。
历史上的楚德湖战役应该被视为蒙古第二次西征(1233~1243年)的一环,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是拔都的臣属,后来被收为养子。拔都是蒙古西征大军司令。蒙古向欧洲大举进攻,条顿骑士团利沃尼亚分团主力调回欧洲防守,而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趁利沃尼亚防守空虚,率兵劫掠。为了保护属民,在年迈的多尔帕特主教带领下,为数不多的条顿骑士带领楚德人民兵打退了俄罗斯军队,一路追击到楚德湖的冰面上,才被亚历山大·涅夫斯基击败。“冰湖之战”的神话中条顿骑士承担了不属于自己的污名,值得认真商榷。BB电子
地址:苏州市相城区渭塘镇爱格豪路19号中汽零大厦3楼330室 电话:0512-65451446 手机:0512-65451446
Copyright © 2020-2023 BB电子(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非商用版本 ICP备案编号:苏ICP备2020052537号